在1955年,共有57位将军获得了上将军衔,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。这其中最初授衔的是55位,之后又有2位补授。开国上将的军队级别不尽相同,主要分为三个等级:正兵团级、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。此外,还有几位没有军队职务,但由于特殊贡献,仍获得了上将军衔。正兵团级的开国上将有33位,这些将领大多在革命战争时期担任兵团司令员、政委,或野战军的参谋长、副司令等重要职务。副兵团级的开国上将则有19位,这些将军通常担任兵团副司令员或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务。唯一的准兵团级上将是贺炳炎,而无军队职务的上将则有两位,分别是乌兰夫与阎红彦,他们尽管在1955年时未在军中服役,但凭借杰出的贡献依然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在33位正兵团级别的开国上将中,有几位被誉为军事能手,特别是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。比如,大家熟知的刘亚楼、邓华、许世友、杨得志、杨成武、杨勇、黄永胜、叶飞、陈锡联等,他们都是革命战争时期表现突出的将军。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期间,他们都曾担当重要职务,屡立战功。
展开剩余63%然而,在副兵团级别的19位上将中,同样不乏铁血猛将。韩先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虽然他并未担任兵团司令,而是担任第12兵团副司令员及第40军军长,但在解放战争时期,韩先楚的战功依然不可忽视。与他并肩作战的,还有四野猛将刘震和东北猛虎李天佑,他们三人曾并肩作战,为解放东北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在他们的指挥下,所带领的部队都成为我军战争史上的精英之师。
在副兵团级的开国上将中,还有三位将军在国防建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,成为我军的骨干力量。首先是韦国清,这位来自百色起义的革命将领,不仅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出色,还在新中国成立后,成为广西的最高军政主官,长期领导该地区的军政工作。1955年,他被授予上将军衔,接替张云逸成为广西的领导人,直到1977年调任京城,担任总政治部主任,成为军中的重要人物。
第二位是张爱萍,四川人,具有军政双重才能。虽然他未能参与解放战争的大部分战斗,但他在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不容忽视。作为华东军区的第一任海军司令员,张爱萍为人民海军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。特别是在1955年,他指挥陆海空三军成功联合作战,取得了我国军事史上首次的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胜利。此后,他还投身到国防科技和工业建设中,积极组织“两弹一星”项目,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第三位是洪学智,安徽金寨人,他同样是一位军政双全的开国名将。解放战争时期,洪学智在东北战场屡战屡胜,担任过攻坚猛虎第六纵队司令员、铁军第43军军长等职务。新中国成立后,洪学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,主抓后勤保障工作,为我军的后勤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。他是唯一一位两次担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开国上将,也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,成为我军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后勤将领之一。
这些将领们,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国防建设中,都以出色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,书写了新中国军队历史上的光辉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杠杆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