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环球网报道,印度媒体消息,印度国防部长辛格计划前往中国,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防长会。这是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,印度防长时隔五年首次访华。不过,在访华消息传出之际,印度近期在上合组织中的一些做法,实在让人难以理解,莫迪政府需要给各方一个合理交代。
就在不久前,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空袭,造成伊朗重大人员伤亡和设施破坏。对此,6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发表声明,强烈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为,明确指出其违反国际法和地区和平原则,同时强调不能接受损害成员国利益的行为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印度却传出杂音,宣称“不参与讨论”。要知道,伊朗是上合组织重要成员,且与印度还是“全天候战略伙伴”关系。印度在这种涉及成员国重大利益的问题上采取回避态度,无疑是对上合组织集体立场的公然违背,更像是对伊朗的“背刺”。
莫迪(资料图)
这已不是印度首次在上合组织中唱反调。此前,印度在诸多议题上与上合组织集体立场相悖。在涉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联合公报上,印度拒签,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、实现共同繁荣,众多上合组织成员国都积极参与其中,印度此举无疑是将自己与其他成员国的合作意愿分隔开来。在讨论上合扩员问题时,印度也频频反对,而上合组织扩员有助于增强组织影响力、扩大合作范围,为成员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,印度的反对行为,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。
展开剩余71%印度这些行为,反映出其在多边机制中的利己主义思维。表面上看似保持独立,实则只想从组织中获取利益,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。长此以往,不仅会削弱上合组织内部的一致性,也会让其他成员国对印度的信任大打折扣。毕竟,上合组织致力于建立地区安全共识、促进成员国协作,印度这种“特殊玩家”的态度,显然与组织宗旨背道而驰。
莫迪和内塔尼亚胡(资料图)
从印度自身外交层面来看,莫迪执政以来,印度外交呈现出一种“张力四射”的状态。在外交突破上,莫迪成为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出访频次最高的总理。2014 - 2019年,出访他国达91次,还多次实现外交突破,比如六访美国,成为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唯一两度发表演讲的印度总理;实现印度总理对以色列的首访等。同时,积极参与或推出各种发展倡议和合作机制,像“印太经济框架”、印度—中东—欧洲经济走廊项目等。
在外交“中立”方面,印度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表现可谓是“走钢丝”。在乌克兰危机中,莫迪公开告诫俄总统普京“如今不该是战争年代”,但又批评西方对俄政策;主动降低与俄高层互动,但又大量购买俄折价石油。在巴以冲突上,一开始谴责哈马斯突袭以色列,后因加沙平民伤亡和国际关注,又呼吁停火对话。在中东地区,与伊朗签订港口开发合同,又提升与以色列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。在防务合作上,既与美国不断深化合作,签署多项重要协议,成为美“非条约盟友”,又从俄购买大量军事装备,如不顾美制裁购进S - 400防空导弹系统。
在外交“呛声”上,面对美西方对其国内政治问题的指责,莫迪政府强硬回应,称美西方批评是“帝国主义的虚伪”,并采取反制措施。例如,因美德官员对印逮捕反对党领袖一事表态,印外交部称言论“完全不可接受”,还召见两国驻印外交官。
在外交的“冒进与投机”上,印度在涉华议题上小动作不断,将中印关系定性为“竞争关系”,在南海、台海、中印边界争端等问题上呼应美及其盟伴战略期待。还在西方国家“暗杀”反印人士,引发外交纠纷,如在加拿大、美国的相关事件,导致印加相互驱逐外交官,拜登还因此拒绝出席印度共和国日庆典活动。另外,2019年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恐袭案,对巴实施跨境空袭。在主场外交中,借举办G20相关会议,在我国藏南地区等争议区域宣誓“主权”。
莫迪外交的这种“张力”,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,但也带来诸多负面效应。在大国关系上,印度既参与新兴国家推动的“改革的多边主义”,又与美西方搞阵营化多边外交,这种矛盾行为催生了诸多内部张力,破坏了新兴大国间的团结与合作,也影响了与美西方的战略互动。毕竟,印度追求“领导型大国”目标与美将其打造为战略工具的意图存在根本性冲突。
莫迪(资料图)
如今,在印度防长即将访华的背景下,莫迪政府需要反思自身在上合组织中的角色和行为。一方面,应重新审视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合作关系,摒弃利己主义思维,积极融入组织框架,在地区安全、经济合作等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。不能再在涉及成员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置身事外,而是要切实履行成员国责任。另一方面,在对外关系中,尤其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合作时,需把握好尺度,不能因过度迎合西方战略需求,而损害与周边国家及其他新兴大国的关系。毕竟,稳定的周边环境和良好的区域合作关系,对印度自身发展至关重要。印度应清楚认识到,只有与各方携手合作,秉持平等、互利、共赢原则,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尊重与发展机遇,而不是一味地采取“骑墙”“唱反调”等短视行为。此次印度防长访华,希望能为改善中印关系、修复印度在上合组织中的形象带来积极契机,莫迪政府应抓住机会,给各方一个满意的交代 。
发布于:江苏省高杠杆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