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杨瀚森接受美媒采访时,被问到NBA和CBA在对抗强度上的差异。他先是轻轻“呵呵”一笑,接着一本正经地回答:“这边儿比较文明。”说完自己都没忍住笑了。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,却像一枚精准投掷的手雷,炸出了CBA多年积攒下的尴尬现实。
所谓“文明”,听起来像是夸赞NBA,但细细一品,字缝里透着不太客气的意味——这不就是在拐着弯说CBA“打得不讲武德”吗?
CBA的对抗,不是强硬,是“硬来”
我们不能否认,近些年不少来华外援都“盛赞”CBA的对抗强度。有的说CBA是“全世界身体对抗最强的联赛”,有的甚至调侃“这对抗比橄榄球还狠”。听起来好像是夸奖,但仔细看看比赛录像,再结合外援们那一副说得咬牙切齿的神情,这些“夸奖”多少带着几分讽刺。
事实也确实如此,CBA不少比赛动辄上演“武斗大片”:肘击频出、垫脚成风、拉拽抱摔不时上演、球员全场贴身纠缠导致违体犯规激增,甚至逼得裁判反复回看录像。原本应该是比战术、比配合、比进攻的比赛,硬是被打成了谁能抗、谁敢撞、谁不怕受伤的“角斗场”。
对抗不等于野蛮,职业不该等于冷血
“强度大”从来不是问题,问题在于“怎么大”。NBA的对抗也很激烈,甚至快节奏之下身体碰撞更频繁,但人家拼的是肌肉控制、身体对抗时机和规则边缘的精准拿捏。可CBA里呢?太多时候,所谓“对抗”就变成了明目张胆的下黑手,甚至带着一点“你敢跳我就敢垫”的恶意。
职业联赛的根本逻辑,是尊重对手,也是保护同行。因为每一位球员,站上球场都是为了吃饭、养家、谋生,不是谁的陪练,也不该成为“非战斗性减员”的牺牲品。你今天为了赢球一脚垫断对方脚踝,明天可能就轮到你被反咬一口。伤病不是比赛的附属品,而是被某些“无底线求胜”当作手段使用的武器。
说白了,在CBA某些球队的理念中,“赢球第一,别管怎么赢”才是压倒一切的原则。但这样的胜利,赢得越多,联盟的底线就被掏空得越快。
杨瀚森一句“呵呵”,其实是所有年轻球员的心声
杨瀚森的那一笑,既有点儿无奈,又透着点自嘲。他不是第一个出来说这话的人,但他或许是最直白的那个。很多年轻球员其实心里明白,自己需要的是高水平对抗、高质量磨炼,而不是每天在球场上提心吊胆、防着“兄弟球队”的黑脚。
他们想要的是走出去,不是被撞残。他们渴望的是公平的竞争,而不是“用命拼”的搏斗式比赛。
总结一句话:
篮球不是搏击术,联盟不是角斗场。职业联赛的强度应该是规则之内的较量,而不是毫无底线的“狠劲”。再不文明下去,CBA的“强度”恐怕只会变成国际笑话。
高杠杆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