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军的历史上,番号被视为最高的荣誉。然而,随着历史的变迁,许多充满英雄气概的部队不得不面临番号的撤销。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,中央军委裁撤了11个野战军的军部,其中不乏训练扎实、作风优良的部队,原南京军区的第60军便是其中之一。随着第60军的撤编,其辖内各部队又将走向何方?
第60军的光辉战史
追溯第60军的辉煌历史,我们需要从抗日战争胜利之际说起。1945年10月,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在太行军区的基础上成立,最初辖有第10、11、13和22旅。这支纵队由著名的陈赓大将指挥,是一支经验丰富的主力部队,在解放战争中多次纵横各战场,立下赫赫战功。
1947年8月,第22旅脱离了第4纵队的战斗序列,与太岳军区的第23旅及三个基干团合并,成立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,依然由王新亭担任军政一肩挑的指挥官。1948年5月,该纵队改称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,归属华北军区第1兵团建制。
1949年2月,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正式改称第60军,依然由王新亭指挥,辖第178、179和180师。这些部队在各个历史阶段都被首长所信赖。特别是在临汾攻坚战中,第8纵队的表现尤为突出,他们采用坑道爆破法,为主力部队攻克临汾争取了有利战机,因而被中央军委授予“光荣的临汾旅”的称号。
抗美援朝与战后发展
1950年2月,第178师兼任绵阳军分区,因而未能参与抗美援朝的战斗。1952年3月,该师撤编,其师部并入绵阳军分区。1951年3月,第60军进入朝鲜参战,参与了第五次战役及夏季反击战等重大战役,取得了显著的战果,毙伤俘敌5.4万余人,战绩在参战部队中名列前茅。
1953年9月,第60军各部陆续班师回国,军部驻宿县,成为华东军区的一部分。此后,各师的驻防情况逐步调整,第179师驻蚌埠,第180师驻符离集,第181师驻固镇。到1954年,除第179师未做调整外,第180和181师分别移驻浦镇和滁县。
精简整编与撤编
1962年,第60军根据中央军委的编制表进行了整编,179师被编为甲种师,180师为乙种师。1964年,第180师撤编,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安徽省军区独立师。1967年,南京军区从第60军抽调骨干组建南字415部队,后来沿用了原第178师的番号。
经过一系列的整编与调整,第60军于1985年正式撤编。这次精简整编的结果是,第178师撤编,师部改编为第1集团军炮兵旅;第181师和坦克第10师则调归第1集团军建制,炮兵第66师和高炮团合并为第1集团军高炮旅;第179师和军直工兵营调归第12集团军。第60军的番号宣告正式结束。
血脉传承与发展
尽管第60军的番号不复存在,但其血脉依然延续。1992年,炮兵第9师转隶第1集团军,原第1集团军炮兵旅缩编为炮兵第2团,为第178师保留了一丝血脉。1998年,五十万大裁军后,原第60军的血脉仅剩下第179师和坦克第10师。此时,第179师执行摩步旅编制,而坦克第10师则改建为装甲第10师。
进入21世纪,经过新一轮军改,原第60军的各部逐步改编为东部战区陆军的多个旅和师,继续发扬优良传统,保持战斗力。这些部队秉承着“不怕任务,越重越勇;不怕艰难,越难越勇;不怕对手,越战越勇”的精神,奋战在新的征程中,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强军先进。
总结
第60军的历史不仅是一个番号的故事,更是一段充满奋斗与奉献的历史。虽然它的番号已经消失,但其精神与传统依然在新的部队中延续。正是这种勇于奉献、不懈奋斗的精神,构成了我军的战斗力源泉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继续前行。第60军的荣光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,激励未来的强军之路。
高杠杆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