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个让570万人铭记终生的冬天。
1977年12月的中国,寒风凛冽,但全国各地的考场里却涌动着炽热的激情。从18岁的应届高中生到37岁的老知青,从夫妻档到父子兵,570万考生涌进了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。
然而,就在考试前的一个多月,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教育部面前——印刷试卷的纸张严重不足。
面对这个关乎千万人命运的紧急情况,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调用原本用于印刷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五卷的纸张,优先保障高考试卷的印刷。
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,背后却蕴含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。
01
1977年7月的北京,酷暑难耐。
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,邓小平正式恢复了中共中央委员、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常委,中央副主席,中央军委副主席,国务院副总理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。
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复出。
复出后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。他深知,「文革」十年,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。大学招生采用「自愿报名,群众推荐,领导批准,学校复审」的办法,知识分子被贬为「臭老九」,整个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。
邓小平心急如焚。
8月4日,人民大会堂江西厅。
一场决定中国教育命运的座谈会正在进行。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围坐在会议桌旁,邓小平坐在中间,神情专注。
「同志们,今天请大家来,就是想听听你们对教育工作的意见。」邓小平开门见山,「有什么话都可以说,不要有顾虑。」
会场安静了片刻。
突然,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:「我建议立即恢复高考!」
说话的是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。他激动地站起身来,声音有些颤抖:「现在的招生制度必须改革!工农兵学员文化基础太差,有的连初中水平都达不到。这样下去,我们的大学还叫什么大学?」
查全性的话像一石激起千层浪。与会者纷纷发言,诉说着「文革」对教育造成的巨大破坏。
一位老教授眼含热泪:「我教了一辈子书,现在的学生连基本的数理化知识都没有,让我怎么教?」
另一位科学家愤慨地说:「美国已经把人送上了月球,我们还在争论要不要学习科学知识!」
邓小平听得很认真,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。当听到有人提到「现在的大学生水平还不如过去的中专生」时,他的眉头紧锁。
「查全性同志说得对!」邓小平突然提高了声音,「我们必须立即恢复高考制度。今年就恢复,不能再等了!」
会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但问题接踵而至。教育部长刘西尧为难地说:「小平同志,今年恢复恐怕来不及了。6月份我们在太原开会,已经确定了今年还是按老办法招生,文件都发下去了。」
「文件发了可以收回嘛!」邓小平斩钉截铁,「今年必须恢复,一天都不能耽误!」
02
邓小平的决心是坚定的,但恢复高考谈何容易。
首先是时间紧迫。从8月决定恢复高考到12月考试,只有短短4个月时间。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大纲制定、试题命制、考场安排、阅卷录取等一系列工作,难度可想而知。
更棘手的是考生人数远超预期。
教育部原本估计会有200多万人报名,但消息一经公布,全国沸腾了。工厂里的工人、农村的知青、部队的战士,甚至已经结婚生子的中年人,都燃起了上大学的希望。
「知识改变命运」——这句话在1977年有着格外沉重的分量。
10月21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。当天,各地的报名点就被挤爆了。
在北京,一位30多岁的工人拿着报纸激动地对妻子说:「我等这一天等了11年!」
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,知青们围着收音机,听到消息后相拥而泣。一位女知青在日记里写道:「今天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,我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了。」
在四川的一个山村,一位民办教师连夜翻山越岭,把消息带给了散落在各个生产队的学生。
报名人数最终达到了570万,是原计划的近3倍!
03
11月初,距离考试只有一个月了。
教育部印刷厂的车间里,机器日夜轰鸣。工人们三班倒,拼命赶印试卷。但很快,一个致命的问题浮出水面——纸张不够了!
负责印刷工作的同志急得团团转。570万份试卷,每份都要语文、数学、政治等多科,需要的纸张数量惊人。而当时中国的造纸工业还很落后,优质纸张本就紧缺。
更要命的是,当时全国的印刷厂正在执行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——印刷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五卷。
这本书从1977年4月开始印刷,计划印制2亿册。为了完成这个任务,全国的优质纸张几乎都被征用了。
教育部的同志找到北京的几家大型印刷厂,得到的答复都是:「纸张都用来印《毛选》了,实在挤不出来。」
时间一天天过去,眼看考试日期临近,试卷却可能印不出来。
教育部长刘西尧急得睡不着觉。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印刷的问题,更关系到570万考生的命运,关系到国家的未来。
终于,他下定决心,向邓小平汇报了这个情况。
听完汇报,邓小平沉默了片刻。
他知道这个决定的分量。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五卷的出版,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。华国锋还专门为此写了文章《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》。
但另一边,是570万青年的前途,是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。
「停印《毛选》第五卷,纸张优先保证高考试卷!」邓小平果断地说。
在场的人都愣住了。这个决定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气!
「小平同志,这个……」刘西尧欲言又止。
「没什么可犹豫的,」邓小平摆摆手,「毛主席如果知道这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,为了青年人的前途,他一定会支持的。」
04
邓小平的决定很快得到了执行。
各地印刷厂接到通知,立即调整生产计划。原本用于印刷《毛选》的纸张,源源不断地运往教育部印刷厂。
工人们知道了这些纸张的用途后,干劲更足了。一位老工人说:「这可是给孩子们印试卷啊,一张都不能浪费!」
为了保证质量,印刷厂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。试卷印刷车间实行封闭管理,工人们吃住都在厂里,不能与外界接触。
山东省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后来回忆,当时省里负责印刷的同志接到任务后,立下军令状:「就是拦路抢劫,也要把纸弄来!」
各地都在为这场特殊的考试全力以赴。
在考场安排上,由于考生人数太多,许多地方的学校教室不够用,工厂车间、礼堂、甚至仓库都被临时改造成考场。
在北京,一些考点甚至征用了部队的营房。解放军战士们主动腾出宿舍,为考生们创造安静的考试环境。
在农村,许多公社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做考场。老乡们自发地为考生送水送饭,有的还专门杀鸡宰羊,给考生们补充营养。
全国上下,都在为这场改变命运的考试贡献力量。
05
12月10日,高考的前一天。
全国各地的考生都在做最后的准备。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三届,有稚气未脱的应届生,有抱着孩子复习的母亲,有请假备考的工人。
在上海的一个弄堂里,邻居们自发地保持安静,生怕打扰了正在复习的考生。一位老太太特意把自家的鸡关进了屋里,「别让鸡叫声影响了孩子」。
在东北的一个林场,知青们点着煤油灯复习到深夜。虽然条件艰苦,但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光。
在广州,一对夫妻互相鼓励。丈夫对妻子说:「不管考上考不上,我们都要试一试。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。」
12月11日清晨,天还没亮,考生们就开始向考场进发。
北京的胡同里,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。上海的弄堂里,考生们三五成群地走向考场。农村的土路上,拖拉机载着考生奔向县城。
许多考场门口都拉起了横幅:「祖国,请您挑选吧!」
这不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一代人的心声。
考场内外的气氛既紧张又神圣。监考老师们都是精心挑选的,他们深知这场考试的分量。一位老教师后来回忆:「看着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神,我的手都在发抖。」
考试开始了。
当考生们打开试卷,看到那些用珍贵纸张印刷的考题时,许多人的眼眶湿润了。他们知道,为了这张试卷,国家付出了多大的代价。
语文考试,作文题各省不同。北京是「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」,上海是「知识越多越反动吗」,四川是「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」……
虽然题目还带着时代的烙印,但考生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书写着对知识的渴望,对未来的憧憬。
一位北京考生在作文中写道:「这一年,我从一个普通工人变成了高考考生。我相信,知识能让我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。」
数学考试,许多考生傻眼了。11年没有系统学习,基础知识严重匮乏。但他们没有放弃,能做一题是一题。
一位来自农村的考生后来说:「我只会做加减法,但我把会做的都做了。我想告诉国家,我们农民也渴望学习。」
06
三天的考试结束了,但故事还在继续。
阅卷工作同样艰巨。570万份试卷,要在短时间内批改完成。各地抽调了大批教师参与阅卷,许多退休教师也主动请缨。
阅卷现场,老师们被考生的答卷深深触动。虽然很多人的基础薄弱,但那种对知识的渴望跃然纸上。
一位阅卷老师回忆:「有个考生的数学卷子,虽然很多题不会做,但他在空白处写满了字,说自己多么想上大学,多么想学习。我们看了都掉眼泪。」
还有一份作文,考生写道:「我在农村插队8年,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。但我始终相信,总有一天,知识会被重新重视。今天,这一天终于来了。」
经过紧张的阅卷,1978年春天,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出。
27.3万人,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,录取率仅为4.8%。这是中国高考历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次。
当录取通知书送到幸运儿手中时,整个中国都在沸腾。
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,一位女知青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整个农场的人都来祝贺。老场长激动地说:「咱们农场出了个北大生!」
在四川的山村,邮递员翻山越岭送来录取通知书,全村人敲锣打鼓,像过节一样热闹。
在上海的工厂,一位工人收到复旦大学的通知书,工友们把他抬起来,绕着车间转了三圈。
但更多的人落榜了。542万人与大学失之交臂。
然而,他们并不气馁。因为高考的恢复,让他们看到了希望。只要努力,明年还有机会。
一位落榜考生在日记里写道:「虽然这次没考上,但我不后悔。至少,我们有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。这就是最大的进步。」
07
1977年高考的意义,远远超出了一场考试本身。
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,是思想解放的标志,是对「知识越多越反动」谬论的彻底否定。
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后来评价:「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复出后抓的第一件大事,也是最得人心的一件大事。它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,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国的命运。」
而那个关于纸张的故事,更是意味深长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停印《毛选》第五卷为高考让路,象征着中国从「政治挂帅」向「知识就是力量」的转变,从「阶级斗争为纲」向「经济建设为中心」的转变。
邓小平的这个决定,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。他巧妙地化解了意识形态的障碍,为改革开放扫清了道路。
事实证明,这个决定是正确的。
1977级和1978级大学生,后来被称为「新三级学人」。他们中走出了大批杰出人才:
李克强,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,后来成为国务院总理。
张艺谋,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,成为国际知名导演。
陈景润,虽然已是知名数学家,但「文革」期间备受打击,高考恢复后重新焕发学术生命力。
易中天,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,后来成为著名学者。
……
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。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,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。
08
多年后,人们整理史料时发现了一个细节。
1977年10月,当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五卷的印刷任务正如火如荼进行时,印刷厂突然接到通知:暂停印刷,纸张另有急用。
工人们一开始不理解,甚至有些不满。但当他们知道这些纸是用来印高考试卷时,所有的怨言都消失了。
一位老工人回忆:「我们这才明白,小平同志这是在为国家的未来考虑啊!」
而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五卷的命运也颇具讽刺意味。这本原计划印刷2亿册的书,最终只印了一部分。1978年后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1982年,中央宣传部正式通知停止销售,库存全部化为纸浆。
历史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。原本要大规模印刷的《毛选》第五卷销声匿迹,而用它的纸张印刷的高考试卷,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,推动了整个国家的进步。
09
1977年恢复高考,也暴露出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。
阅卷结果显示,考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。许多人连基本的数理化知识都不具备,作文也是错别字连篇。
这让邓小平深感忧虑。他在一次会议上说:「我们有个危机,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,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。」
为此,邓小平大力推动教育改革:
恢复重点中学,加强基础教育。
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,引进先进知识。
提高教师待遇,改善办学条件。
倡导「尊重知识,尊重人才」,为知识分子正名。
这些措施逐步见效。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始复苏,为改革开放培养了大批人才。
10
时光荏苒,转眼40多年过去了。
如今,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。每年6月,上千万考生走进考场,延续着1977年开始的传统。
但很少有人知道,1977年那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考试,差点因为纸张不够而夭折。
更少有人知道,为了保证570万考生能够顺利考试,邓小平做出了停印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五卷的决定。
这个决定,看似只是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。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从「以阶级斗争为纲」转向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」,从封闭走向开放,从落后走向现代化。
2007年,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,当年的考生们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。白发苍苍的他们,回忆起那个改变命运的冬天,依然激动不已。
一位77级考生动情地说:「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果断决策,如果没有那些珍贵的纸张,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将完全不同。我们永远感激那个伟大的决定。」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但1977年的那个冬天,永远镌刻在中国教育史上。那些用《毛选》纸张印刷的试卷,不仅改变了570万考生的命运,更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。
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:「1977年高考的恢复,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。而邓小平关于纸张的决定,则是这号角能够吹响的关键。」
这,就是历史的选择。
高杠杆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