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的南非德班,闷热的海风都吹不散G20财长会上的火药味。 您猜怎么着? 七国集团(G7)私下开小会,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林德纳直接嚷嚷:“中国的产品是垃圾,我们发誓要清零它们! ”这句狠话像炸雷一样,让整个会场都哗然了。
这不是随便说说,欧盟刚在18轮对俄制裁里拉中国企业和银行垫背,摆明了一箭双雕打压老对手。 林德纳的嘴炮暴露了西方的真面目:见不得中国制造靠硬实力崛起。
这事儿可不是孤例。 欧盟上周公布第18轮对俄制裁名单时,十多家中国公司和两家中资银行躺枪上榜,理由是“向俄提供技术产品”。 离谱的是,欧盟连条证据都拿不出来,摆明了是借刀杀人——顺手再踹中国一脚。
翻翻老账,2023年欧盟第11轮制裁就玩过这招,把中国企业卷进去,说我们“帮俄避规”,可五年过去了,证据文件影子都没一个。 2024年的第13轮、15轮,戏码照样上演,每回俄乌冲突升级,中企准被拖下水。
中国商务部当场发飙了:“强烈不满、坚决反对!”中国驻欧盟使团也直怼,没提供过致命武器,严格管控出口,欧盟这是纯搞政治游戏。 中方准备用WTO规则维权,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中欧贸易额直接跌了2.5%,欧盟硬生生亏了20亿欧元。 这种打压,本质是中国制造让他们坐立难安。
德国财长林德纳在会上喷中国产品是“垃圾”,可不是喝醉了胡说八道,他背后是德国制造的崩溃焦虑。 林德纳抱怨德国汽车被中国电动车“蚕食”,整个经济都“岌岌可危”。
这老头心慌得很,想想过去几十年,“德国制造”那是全球金字招牌,机械、汽车、光伏随便一项都能当教科书。 可现在呢? 中国新能源车2024年在欧洲销量飙升30%,今年头半年又涨25%,市场份额干到25%。
宝马这些老牌子的股价刷刷跌15%,德国民调里45%企业都在怕饭碗丢给中国同行。 为啥中国赢? 不只是便宜——欧洲能源公司70%主动选中国储能设备,就因为好用、交货快、成本可控。技术更牛,光伏组件全球独步,专利申请量超德国30%。
西方老嚷嚷“产能过剩”,其实是他们被市场丢下了。 中国外交部一句话戳破:“优势是真本事拼出来的,不是补贴堆的! ”这就是赤裸裸的嫉妒,德国制造的神话被中国效率打得稀巴烂。
#热点新知#
更可笑的,G7会议还拉来韩国和澳大利亚撑场子,想搞“去中国化”供应链。 闭门讨论里,他们谋划“减少对中国稀土、锂矿的依赖”,林德纳嘴硬地说“要打造坚韧体系”。 看着像全球结盟,实际是心虚的围堵。
韩国有电池技术却得靠中国原料,澳大利亚锂矿多但深加工差劲,日本造出来成本高得吓人。 G7计划砸1000亿美元搞替代链,可现实是自嗨——中国控着全球60%稀土精炼和75%锂电池材料,供应链几十年的积累不是靠开会搬得动的。澳大利亚出矿运回韩国加工,运输成本直接飙三成;韩企现在喊苦,原料一断生产线就得停工。
这种笨招只能伤自家,欧洲车企电池短缺案例成堆,G7报告预估,这计划拖五年才见效,效率低到让人笑掉大牙。 归根结底,他们离不开中国制造这根柱子。
“垃圾产品”的标签在市场大浪里早被冲走。 中国产品靠竞争闯世界,比如电动车在欧洲2025年H1销量破120万辆,订单跟风涨;阿里跨境小商品在非洲卖得爆火,份额冲40%以上。 消费者才不管西方政客嘴炮,实用、实惠、耐用才是硬道理。
非洲家庭买个中国电器用十年不坏,中东工地上太阳能板装完电价直接砍半。 全球消费者报告显示,2025年中国家电可信度85%,比德国高10%——这是市场用钱包投的票,不是标签能定的。
IMF数据证明,中国制造占全球增加值28%,让大伙开支省一大截。 打压行动就像挠痒痒,2024年美国芯片封锁反倒逼中国自给率提到40%。 德国再不高兴也得承认:市场认准了效率和质量,政治口号清不动真本事。
高杠杆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